铁路科普
首页 > 社会教育 > 铁路科普

铁博云播放:“火车来了”之“钢轨切片的故事”(第二十四期)

发布日期:2020-05-19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铁道博物馆的白月廷,今天我为大家带来铁博云播放:“火车来了”之“钢轨切片的故事”。

    2002年,中国铁道博物馆成立不久,来了一位60多岁的老人,将一片钢轨切片无偿捐给了博物馆收藏。这位老人叫冯先霈,他是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专家、铁路重型钢轨的开拓者。冯先生长期从事轨道结构和养护的科学研究,为提高我国钢轨的质量付出了毕生精力。他曾组织并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卷)》的编写工作,还是北美铁道工程学会的终身会员,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这次他捐赠的钢轨切片虽小,但意义非凡。故事还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铁路复杂的钢轨使用情况说起。那时,我国尚没有研究和制造重型钢轨的能力,因此,全国铁路干线使用的老旧杂型钢轨和一些磨耗严重的钢轨得不到及时更换,直接影响了铁路运输安全和效率。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有关部门就开始着手重型钢轨的研发。1963年,铁道部有关科研机构提出了多套研发重型钢轨的设计方案:鉴于我国机车车辆的最大轴重为23吨,经过理论计算,结合对我国繁忙干线铺设50公斤/米后钢轨损坏、磨耗情况的调查分析,其中一套方案认为,50公斤/米钢轨在京山、京沪、京广等繁忙干线已经不堪重负,必须尽快更换重型钢轨。但考虑到当时我国钢铁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如果全部轧制65公斤/米的钢轨,则对钢的需求量过大。因此,铁道部建议采用60公斤/米的钢轨较为适宜。经过多次论证,该方案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们的认可。1964年,铁道部正式对铁道科学研究院和铁道专业设计院下达了设计新型重型钢轨的任务。1965,各有关科研院所联合成立了重型钢轨研发设计组,并与鞍山钢铁厂商讨关于重型钢设计与轧制的问题,1967年这种钢轨正式批准生产。但此时,“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重型钢轨研发和生产工作被迫停止,直到1975年,被搁置了十年的重型钢轨研发和生产工作才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19761221,鞍山钢铁厂终于试轧出了基本符合断面设计要求的重型钢轨,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发、自行成功轧制的第一根60公斤/米重型钢轨。

    为了纪念我国在重型钢轨轧制技术方面这一重大突破,工作人员从这根钢轨上切下一片断面作为历史的见证。铁道科学研究院附属工厂对切片进行打磨、抛光和刻字后,切片一直保存在该项目负责人冯先霈手中。在中国铁道博物馆首批文物等级鉴定时,该钢轨切片因真实记录了我国自主研发生产重型钢轨的重要历史事实,是中国铁路向重载、高速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所以被专家们一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就是钢轨切片的故事,感谢您的收听!